識人,是門學問。 也是一場修行。 總想摸清深淺,又怕在試探中,耗費了心力與時光。 千般琢磨,最後可能只換來一聲歎息。 別那麼費勁。 格局藏於內,但細節露於外。 一個人心胸到底寬不寬,底色到底是什麼成色,根本不用你去經歷多少年。 你就靜靜觀察。 看這三個細節,夠了。 01 看他,如何對待那些“反對”的人 什麼叫“反對”的人? 就是那些敢於提出不同意見,甚至公開質疑他、挑戰他權威的人。 比如,會議上唱反調的同事,專案裏指出漏洞的成員,直言不諱的朋友。 在這些人面前,一個人的胸襟,會暴露無遺。 因為,最考驗人。 我見過一位小老闆。平時,談笑風生,對客戶、對夥伴,那叫一個海納百川。 說什麼都“有道理”,遇事總講“多商量”,寬容得讓你覺得,這人,氣度不凡。 直到有一次。 內部討論新方案,一個剛來的實習生,指出了方案裏一個潛在風險。 他臉色瞬間沉下來。 “你懂什麼?才來幾天就想指點江山?” “做好你分內的事,別瞎操心!” 他訓斥的語氣,冰冷,不屑,跟他平時虛懷若谷的樣子,天差地別。 那個實習生,漲紅了臉,默默坐了回去。 那一刻,我看著他那副不容置疑的姿態,心裏一陣了然。 我明白了。 他對客戶的包容,是“生意”。他對夥伴的隨和,是“需要”。 而他對一個實習生的打壓,才是他最真實、最不加掩飾的狹隘。 一個人的格局,看的不是他能捧多高,而是他能壓多扁。 對順耳者悅納,那是容易。對逆耳者包容,才是真正的器量。 一個容不下半點異見的人,他的路,早就窄了。 02 看他,在資源分配時,第一選擇是什麼 人聚財散,財聚人散。 平時慷慨激昂,共謀大業,那都是因為還沒到真金白銀見分曉。 一旦到了分資源的時候,是先顧自己,還是先想團隊,一個人的心胸,藏不住。 我朋友公司曾有個專案。到關鍵期時,需要共用核心客戶資源。他和另一個負責人,算是平級。 前期合作還算順暢。到了資源互通環節,對方,猶豫了。 他開始跟我朋友“講條件”。 說他手裏這些客戶多麼金貴,關係多麼難建立,風險多麼大。說我朋友那邊的資源,價值有限,風險未知。 他把自己的資源,裹上了金邊。把別人的付出,輕描淡寫一筆帶過。 我朋友沒強求。 因為他知道,強求不來。 跟一個在資源面前,第一反應就是“捂緊口袋、唯恐吃虧”的人,你談不了格局。 他的世界裏,沒有“共用”,只有“獨佔”。 這種人,格局不是小,是“淺”。 他們的行為邏輯,就是“非贏即輸”。為了自己的盤子,可以理直氣壯地犧牲整體利益,哪怕那利益,關乎共同目標。 你跟他共事,就像雞同鴨講。 順水推舟的時候,他能跟你喝杯酒。一旦遇礁,他會第一時間劃清界限,自保。 離這種人遠點。 他身上的那股“錙銖必較”的味兒,會困住你的腳。 03 看他,在得意時,如何自處 人活著,誰沒個走運的時候? 專案成了,升職定了,名聲起了。 人在高處,最能看出一個人的“定力”和“底色”。 是飄飄然忘乎所以,把功勞都歸於自己?還是清醒自知,明白時運與眾人之力? 這兩種人,雲泥之別。 我見過兩個人。 C總,能力不錯,抓住風口起來了。公司做大了,媒體追捧,讚譽紛至遝來。 每次成功,他都像站在舞臺中央。 大談自己眼光獨到,決策英明,力挽狂瀾。至於市場紅利、團隊拼殺、貴人相助,那都是“錦上添花”。 他自己,永遠是那個光芒萬丈的孤膽英雄。 結果呢?他就在一次次的自我膨脹中,把團隊人心,散得七零八落。 D總,是我敬佩的一位前輩。 他公司上市敲鐘,身價暴漲。 我們都以為他會慷慨陳詞一番。 結果,他在慶功宴上,第一杯酒敬了創業初期的老員工,第二杯酒敬了全體夥伴,第三杯酒,才淡淡地說:“運氣好,趕上了,大家辛苦了。” 然後,他投入更多精力優化公司治理和人才培養。 公司走得又穩又遠。 一個習慣性將光環攬於一身的人,他的內心,是浮誇的,是空洞的。他需要不斷吸食外界的讚美來餵養脆弱的自我。 這種人,格局是“虛”的。虛到,盛不下一點謙卑,容不得一點他人。 而一個懂得歸功於外,清醒如常的人,他的內心,有山河湖海之闊。 這,才是真正的厚重。 格局,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。 但再無形的水,也有流向。 別再去信那些“日久見人心”的老套說法了。成年人的時間,寶貴如金,經不起浪費。 看他怎麼對異見。 看他怎麼對資源。 看他怎麼對成功。 這三個細節,就像三把尺子。能量出一個人最本真的、未曾修飾的器宇。 量清了,就透了。 透了,就知道該與誰共赴山海,又該與誰,體面地分道揚鑣。
|